建筑学报

特集 中国建筑文化理论体系建构

  • 建筑意境新解——当代建筑的“返魅”之路

    程泰宁;费移山;张莹;戴文诗;

    重新审视意境的美学内涵,指出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现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启发。在分析建筑意境当代困境基础之上,积极地对“意境”进行新的诠释与拓展,明确建筑意境的生成结构、思维特征及其具体呈现,为构建中国建筑美学理论提供契机与支点。

    2025年06期 No.67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4K]
  •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建构讨论

    朱光亚;

    立足于新时代的挑战,能够提供前瞻性分析的建筑理论被高度期待,而缺少思想的学术理论范式或者是碎片化的学科分析都无法作为应对未来的理论回应。应该摒弃历史决定论、非黑即白和欧洲中心主义等习惯性思维,认识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强势基因,把建筑创作、建筑理论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梳理40年来丰富实践的理论结晶适逢其时。

    2025年06期 No.677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论本土设计之理

    崔愷;

    在行业转型与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本土设计理论的建构逻辑和实践路径;提出本土设计以“以土为本”为核心理念,强调对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社会生活的系统性回应;构建7个方向的设计策略体系,并结合实践阐释从场地调研、问题解析到方案优化的全过程方法,旨在通过理性化路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中国建筑话语体系建构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2025年06期 No.677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 城市更新的三种建筑途径

    常青;

    从中外比较的视角,反思城市更新大潮中历史建成环境所遭遇的矛盾与困境,对其内在成因及化解策略作理性研判。聚焦“衍生”“再生”和“共生”的3种建筑途径及其中外多案例解析,探讨历史建成环境的衍生性进化规律,再生性适应过程和共生性演进目标。运用原则与策略互洽的辩证思维,调适保护与更新的复杂矛盾,以走向城市更新的成功之道。

    2025年06期 No.677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固本立心 和谐共生——中国式建筑现代化的西安实践

    赵元超;李照;

    梳理西安近百年的建筑发展历程,揭示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提出在众多设计实践中构建的“在地化表达体系。指出中国式建筑现代化需超越形式模仿,从机制层面实现创造性转化,总结出西安经验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建筑创新提供了“与古为新”的范式。

    2025年06期 No.677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5K]

作品

  • 时光塔

    <正>时光塔位于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金沙滩海边,是一座多功能的公共文化建筑。时光塔的几何形态来自太阳的运动轨迹,以剖开的结构面向壮阔的大海。建筑外壳的北侧边缘与春秋分正午的太阳光线平行;主入口隧道正对冬至的日落;户外剧场的中心线为夏至海上日出的方向;夏至正午的阳光与凹球面屋顶的法向重合。

    2025年06期 No.677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6K]
  • 自然三部曲的启示——OPEN建筑事务所烟台时光塔设计评述

    青锋;高乐桐;

    <正>1非参照地标虽然在去年10月才落成开放,凭借着自媒体的传播,时光塔已经成为金沙滩上最为重要的地标(图2)。这也是当初业主希望达成的效果—在漫长的海滩上竖立一座能够成为公共活动中心的地标。在本地出租车司机口中,时光塔被称为“大烟囱”,这可能来自于建筑下大上小的锥形形态,也可能来自于时光塔与远处烟台八角热电厂两座双曲线冷却塔之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当然不是偶然。李虎最早为时光塔绘制的构思草图,

    2025年06期 No.677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

    <正>~~

    2025年06期 No.677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5K]
  • 从断离到交集——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的城市修补术

    童明;任广;江天风;

    <正>1背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后简称于漪中心)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与大连西路的交叉口附近,东侧紧邻四平路下穿通道区域,南侧为一高层住宅小区和四平电影院,西、北两侧为杨浦高级中学校园(图1)。在上海的城市历史中,四平路(原其美路,修筑于1930年)与大连路(原大连湾路,修筑于1905年)久己有之,地处上海公共租界北侧与华界交接部、1930年大上海计划的南部边缘,

    2025年06期 No.677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在水美术馆

    <正>中国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低矮建筑难以与之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无论建筑规模大小,都往往呈现出一种防御姿态,仿佛被迫从环境中分离出来,封闭自身,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因此,在中国,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良好关系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项目旨在探讨如何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等关系,通过模糊两者边界,使自然环境更加贴近人类生活,从而创造一个更为和谐共生的空间。

    2025年06期 No.677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8K]
  • 走进相对性的风景——石上纯也的“在水美术馆”跨境设计实践

    支小咪;

    <正>坐落于山东省日照五莲县白鹭湾小镇的在水美术馆近千米长,柔软而有机地漂浮在人工湖上,仿佛与湖面融为一体。设计通过将湖水引入建筑内部,创造了连续的水面,仿佛延伸出新的陆地,拉近了建筑与自然间的距离。正如其设计理念“在建筑内部创造外部性”所示,在水美术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视野,呈现了自由建筑诸多要素间的相对关系,使自然现象的细微变化在动态秩序中形成了无缝的连续。

    2025年06期 No.677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专栏 建筑师先导下的绿色建筑设计

设计与理论

  • “局部建筑”:一种新的建筑

    庄慎;

    现今建筑的组织方式已从实体空间扩展至城市网络空间,并进一步嵌入无形的信息网络空间。基于对“信息-物流空间基础设施”的解读,提出“局部建筑”概念,强调局部的独立性及其在多重空间系统中的自治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嵌套策略。

    2025年06期 No.677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5K]
  • “局部”之问:建筑史论中系统性认知的另一面

    吴洪德;

    建筑学认知一向基于整体性与系统性,而忽视了局部的作用。通过梳理“局部”概念的演变,探讨“整体-局部”关系的动态变化,进而提出从局部视角反思建筑认知的路径。“独立局部”经常成为功能创新和系统分化的起点,在不同的时代更新系统性认知的内涵。

    2025年06期 No.677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遥远的桥:1980年代我国早期巨型框架超高层设计与结构型式演变

    肖靖 ;严伟民 ;张彤彤 ;饶小军 ;

    从早期巨型框架结构超高层设计的技术史视角出发,分析其“桥式”型式概念的源流与二战后典型案例的演变特征,同时梳理自1980年代国内学界的引进与本土化进程。以同类型的最早案例深圳亚洲大酒店为例,探究其追求结构型式与功能综合体的空间效果相结合的路径,预期为该类型超高层的科技遗产价值提供实证解读。

    2025年06期 No.677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 去中心化视角下改革开放早期内陆集合住宅的潜在遗产价值——以重庆白象居为例

    陈力然;韩艺宽;

    基于去中心化视角,以重庆白象居为例,剖析改革开放早期内陆集合住宅的潜在遗产价值。探究白象居建设背景、设计价值及社会意义,指出其以设计创新应对项目资源限制、彰显时代精神、关怀平民日常,由此具备独特的潜在遗产价值,为改革开放建筑遗产研究提供新视角。

    2025年06期 No.677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 碎片化网络中的资源调度——拼凑匠思维的“轻介入”实践

    薛童;王逸凡;刘晓斐;彭易圣;王赫筠;

    基于“拼凑”是一种利用现成工具与材料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灵活运用既有要素并巧妙介入资源网络的创造力使其成为应对缝隙空间的一种现实策略。通过建筑民族志图绘方法,捕捉高密度城市地块更新项目中的资源调动,阐明拼凑匠思维不仅涉及“拾得物”的此物彼用、工具及其技术网络的再开发、材料的新旧组合与循环等设计手法,也指向建筑师的角色向协作者转变。

    2025年06期 No.677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6K]

短长书

  • 陈明达《“抄”?“杪”?》补注

    丁垚;李晓;

    首次对《营造法式》现存主要版本中的“抄”字进行系统对校,作为对陈明达1986年相关研究文章的补充注释,通过结合各抄本的具体特征与传抄先后顺序,全面梳理该书近千年的流传演变历程。同时,揭示《四库全书》抄绘的独特方式,并深入剖析文渊阁及其他不同阁本《四库全书》之间的差异。

    2025年06期 No.677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5K]

广告·书讯

  • 《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与造境关系研究》:宋代山水画中的点景建筑与意境营造

    周萍;

    <正>宋代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史的巅峰范式之一,以“尚意”为旨归,通过笔墨丘壑构建超越形似的神似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点景建筑作为画面中微小却关键的构成元素,不仅发挥着构图平衡与空间引导功能,更充当着画家传递情感、寄托哲思的重要载体。邱佳铭所著的《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与造境关系研究》,便以宋代山水画中的点景建筑与意境营造为研究对象,为这一兼具艺术史价值与美学深度的绘画要素提供了系统化的学术阐释。

    2025年06期 No.677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 《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都市景观的双重折射:从建筑学与印象派艺术视角评析

    王树芳;郭亮;

    <正>《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是一部跨越城市地理学、历史社会学与文化批评的著作,其中最富洞见的一点,便是对19世纪巴黎“都市景观”重构机制的剖析。在这场横跨1848年革命与1871年巴黎公社之间的历史巨变中,巴黎不仅完成了从中世纪旧城向现代都市的转型,更成为资本主义逻辑下空间治理、阶级重组与审美意识形态生产的核心舞台。本文尝试从建筑学与印象派艺术的双重视角出发,剖析这一改造工程如何在物质空间与视觉空间中完成了城市景观的“二次折射”:一方面是建筑制度化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规训;另一方面,则是在印象派绘画中对这些城市景观的主观转译与感知建构。

    2025年06期 No.677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 《湖南古代廊桥》:廊桥之上湖南少数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的空间叙事

    刘建军;何惠;

    <正>在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中,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承载着超越实用功能的象征意义。《湖南古代廊桥》一书以湖南地区368座古代廊桥为研究对象,在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基础上,勾勒出兼具地理纵深与历史厚度的文化图谱。以独特的空间视角,揭示了廊桥作为民族交往枢纽与国家认同载体的双重功能,为理解中国多民族社会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路径。1空间生产:廊桥作为民族交往的“接触地带"

    2025年06期 No.677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