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颖佳;徐苏斌;
以高颐阙的发现为引,串连法国公共教育部派出的数个来华考察任务以及其后续研究,结合考察具体档案与研究著作法语原文,详细梳理法国学者群体对中国汉阙与汉代建筑研究内容的连贯性与相互影响,并探讨不同法国学者间阐释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得到近代世界艺术史、建筑史中汉代建筑的位置。
2025年02期 No.673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5K] - 杨希;徐雯雯;张力智;田梦晓;
以15-19世纪兴宁至东源客家主迁徙路线为线索,以该区域客家建筑形态的时空演化为对象,运用逻辑推理结合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历史时间断面法、类型学解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将迁徙沿线地区客家建筑基于空间组织结构模式划分为“分列式”布局和“井格式”布局两大类型及其亚类变体,从村域尺度解析空间形态类型的发展特点,从区域尺度探讨空间类型的传播脉络,以期补充岭南地域客家人居研究的缺失,完善客家村落与民居研究体系,为地方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No.673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0K] - 张亮;李哲;张玉瑜;
以闽南漳州、泉州地区大木作榫卯技艺为例,分析同地域、不同匠派榫卯技艺的共性与差异。指出共性在于工作模式标准化,匠师基于构架结构特征,通过原则化与模数化方法设计榫卯组织,将结构相关尺寸统一至大木作图件系统,非相关尺寸则通过经验、模数和实操的方式解决。在此框架下,榫卯设计口诀、形制、尺寸及图件系统都可存在差异。
2025年02期 No.673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 孟阳;华一唯;
历史建筑形制与营造技术调查相结合,剥离构件的艺术表现力,专注于探讨引发构件形态变迁的结构因素,指出闽南束木的牵拉联系是维持叠斗架竖向稳定的必需,与闽地早期建筑中的水平栱枋在功能上同源,从直到弯的形态演变与构架材栔模数制的解体有关;广东水束的核心功能是固持桁条,随构造方式的变换一度衍生断尾的形态。
2025年02期 No.673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9K] - 颜炳亮;
探讨民间匠典《营造法原》中“,五七”式与“四六”式牌科制度所体现的“斗料模数制”,指出其不仅补充了传统建筑“模数基准”,更是打通“材份制”与“斗口制”时空关联的密钥。同时解读《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和张至刚增编本《营造法原》中“牌科”的落料与作法,展开对“五七”“四六”数理义涵、传统建筑构件层面模数化程度、“规矩术”时空流变等话题的系统讨论。
2025年02期 No.673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