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

特稿

  • 营造可持续的未来——中国建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与调整。过去,全国各地城镇化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蓬勃发展,为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业务。如今,面对全球政治经济大变局,加之长达3年多的疫情影响,广大建筑设计机构和建筑师正面临巨大挑战。参考美、欧、日等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当城镇化率达到65%后,速度将逐步放缓,建筑行业势必进入调整期。对照来看,我国恰好在2024年达到这一指标,正式进入到城镇化的“下半场”,由大规模增量建设到存量提质更新,这也是发展规律使然。

    2025年02期 No.67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2K]

设计与理论

  • 功能空间与乡村社会——乡村博物馆建筑策划研究

    吕挺潇;党雨田;刘一丹;刘加平;

    通过大量案例调研评估,研究乡村博物馆与乡村社会的紧密联系,剖析其规模、建设方式、选址等方面的特征,揭示设计现存问题。进一步从建筑功能构成、空间模式、外部设计3方面分析乡村博物馆基本与附加功能、规模配比、展陈及公共服务空间模式。研究成果为乡村博物馆后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策略。

    2025年02期 No.673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1K]
  • 最小化住宅,最大化性能——米兰公共住宅户内空间适居性研究及启示

    熊若璟;黄一如;

    回溯了意大利米兰公共住宅对户内空间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系统梳理并解析其在拥挤度、空间布局、居民运动轨迹和光照环境,以及适居性评估指标设定方面开展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我国中小户型住宅,尤其是保障性社会租赁住宅建设和老旧住宅改造等研究现状,探讨了米兰在“最小化住宅,最大化性能”目标下研究实践的启示。

    2025年02期 No.673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7K]
  • 墙的悖论——建筑边界的“密度”及其都市价值

    汪灏;罗慧超;阮昕;

    以北鲲园的设计实践出发,剖析当前对城市建筑边界在理解与设计中产生的悖论;以边界的形式与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角度,尝试通过对边界的定义与发展历史进行解读,将边界对城市的作用进行再思考,提出应通过具有“厚度”的城市肌理对信息予以规训并划定明确的领域范围,以在高密度超大城市中创造“可居”的边界。

    2025年02期 No.673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7K]
  • 力学演绎——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受力逻辑研究

    舒欣;李颜宁;

    将力学思维融入建筑议题,构建图式方法,深入剖析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分辨其材料要素的力学性能特征,解析现代木结构建筑结构体系的力学规则秩序,系统揭示其构造节点的力学传递逻辑,为当下现代木结构建筑创新发展提供理性设计视野并拓展自由创作空间。

    2025年02期 No.673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6K]

园林研究

  • 中国现当代建筑中园林知识的“三元结构”

    张楠;师晓龙;

    以园林议题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知识形塑为出发点,通过梳理重要建筑学期刊的相关文献,将涉及的建筑作品、建筑师、评论家、关键词等信息及其构成的知识网络进行综合性可视化呈现。进一步提出现当代建筑中园林知识的三元结构:“主体-建筑-词汇”。结合1977-2024年间的典型案例,释读多重关系中建筑实践与话语表述的历时性演变与共时性特征、关键概念组群意涵与指代的转变、经典案例在不同时期理论框架下的再现。

    2025年02期 No.673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6K]
  • 因“文”而观,索“献”以构——网师园再识

    殷悦;沈旸;吴琛瑜;

    在整体性与历时性的园林认知基础上,关注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变化的方式:爬梳文献中的胜处构建、路径体验与区位的关联,分析变迁中的网师园空间与结构,解读在“设计者”需求与社会文化背景演变的过程中,园林的空间感知与变迁本质。

    2025年02期 No.673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3K]
  • 从园政到园居——圆明园图档中慎德堂的空间演变

    王欢;孟凡玉;闫明;

    通过梳理圆明园九州清晏慎德堂清道光、咸丰和同治时期的营造图档,解读建筑各时期的装修设计,对比各阶段装修添改引起的内檐空间格局变化,分析建筑从以理政主导向综合性园居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解析这一演变过程中内檐装修反复调整的3个焦点单元。

    2025年02期 No.673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6K]

历史与理论

  • 法国学者群体的汉代建筑考察与想象(1891-1935)

    涂颖佳;徐苏斌;

    以高颐阙的发现为引,串连法国公共教育部派出的数个来华考察任务以及其后续研究,结合考察具体档案与研究著作法语原文,详细梳理法国学者群体对中国汉阙与汉代建筑研究内容的连贯性与相互影响,并探讨不同法国学者间阐释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得到近代世界艺术史、建筑史中汉代建筑的位置。

    2025年02期 No.673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5K]
  • 粤东北客家建筑形态跨流域交流与演变——以15-19世纪兴宁至东源一线为例

    杨希;徐雯雯;张力智;田梦晓;

    以15-19世纪兴宁至东源客家主迁徙路线为线索,以该区域客家建筑形态的时空演化为对象,运用逻辑推理结合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查、历史时间断面法、类型学解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将迁徙沿线地区客家建筑基于空间组织结构模式划分为“分列式”布局和“井格式”布局两大类型及其亚类变体,从村域尺度解析空间形态类型的发展特点,从区域尺度探讨空间类型的传播脉络,以期补充岭南地域客家人居研究的缺失,完善客家村落与民居研究体系,为地方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No.673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0K]
  • 共性中的差异——闽南漳州、泉州大木作榫卯技艺解析

    张亮;李哲;张玉瑜;

    以闽南漳州、泉州地区大木作榫卯技艺为例,分析同地域、不同匠派榫卯技艺的共性与差异。指出共性在于工作模式标准化,匠师基于构架结构特征,通过原则化与模数化方法设计榫卯组织,将结构相关尺寸统一至大木作图件系统,非相关尺寸则通过经验、模数和实操的方式解决。在此框架下,榫卯设计口诀、形制、尺寸及图件系统都可存在差异。

    2025年02期 No.673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 约束何为——闽、粤地区束木类构件的建造机制及形制演变研究

    孟阳;华一唯;

    历史建筑形制与营造技术调查相结合,剥离构件的艺术表现力,专注于探讨引发构件形态变迁的结构因素,指出闽南束木的牵拉联系是维持叠斗架竖向稳定的必需,与闽地早期建筑中的水平栱枋在功能上同源,从直到弯的形态演变与构架材栔模数制的解体有关;广东水束的核心功能是固持桁条,随构造方式的变换一度衍生断尾的形态。

    2025年02期 No.673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9K]
  • 跨越时空的规矩术——《营造法原》“斗料模数制”渊源及关联探讨

    颜炳亮;

    探讨民间匠典《营造法原》中“,五七”式与“四六”式牌科制度所体现的“斗料模数制”,指出其不仅补充了传统建筑“模数基准”,更是打通“材份制”与“斗口制”时空关联的密钥。同时解读《姚承祖营造法原图》和张至刚增编本《营造法原》中“牌科”的落料与作法,展开对“五七”“四六”数理义涵、传统建筑构件层面模数化程度、“规矩术”时空流变等话题的系统讨论。

    2025年02期 No.673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0K]

城市设计

  • 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解读——城市公共场所中时间、空间与日常生活的互构

    田歌川;李昊;

    基于对公共场所的研究与营造不应局限于空间形态,还应深入理解时间动态和日常生活活态对场所产生的复杂影响的论断。通过解读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以“节奏”作为媒介,有助于探究公共场所中空间、时间与日常生活的互构关系和复杂变化,为城市公共场所的研究与治理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2025年02期 No.673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2K]
  • 城市更新语境下景观生态引导的老旧小区改造设计——以苏州松陵街道为例

    陈冰;甘文泉;陈思宇;盛希彦;卢琳琳;

    旨在探索由景观生态引导城市设计介入“存量更新”时期城市更新的理念与方法。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和相关语境下城市设计在目标与理念等方面的演化,指出当前我国相关实践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而在中、微观尺度上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不足。通过归纳总结城市更新语境下景观生态引导的城市设计理论框架,提出了“景观生态引导的5-10-15分钟生活圈”模型,以苏州吴江松陵街道老旧小区改造为例,展示了模型的应用路径。

    2025年02期 No.673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6K]
  • 从绩效测度到效能提升——城市商业街区空间效能解析技术途径研究

    韩笑;李哲;侯冰钰;曹昊;

    基于空间本体构成和空间效能之间的关联机制,在空间结构、布局、尺度经典理论基础上,增加景观环境维度构建商业街区空间效能关联要素体系,确立由空间信息转译、空间效能指数矩阵测度、空间效能阈值研判贯通的空间效能解析技术途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要素采集-模型解析-矩阵描述”信息关联数据模型,针对我国商业街区空间效能进行量化解析,为商业街区更新改造由科学绩效发展至循证增效提供一种可参考、可发展的技术途径。

    2025年02期 No.673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9K]

广告·书讯

  • 《观察城市》:从城市空间到场景设定

    徐亮红;

    <正>在数字媒介和人工智能的当下,城市与人的生活一方面趋向于科技化和智能化,但在情感上,又表现为原子化和物质化,城市空间的雷同性和数字媒介的便捷性让文艺场景设定具有雷同单一的倾向。《观察城市》作为一部建筑学书籍,为当下的文艺现状提供了新的研读视角,即如何形成独特的城市精神、形塑不一样的城市气质、建构新的城市样貌,让人与城市产生新的勾连。因此,如何把城市空间和场景设定融于现实书写当中,形成新的“附近”,是值得探讨的命题。

    2025年02期 No.673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建筑英语》:高校英语教学服务建筑行业的路径探析

    蔡开祺;吴斌;

    <正>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建筑企业积极响应我国政府倡导的“走出去”战略,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建筑领域对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其英语教学服务如何有效对接建筑行业的需求,成为新时代教育服务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

    2025年02期 No.673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构件不语——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拾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韵味

    关嘉宝;

    <正>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如和谐、均衡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布局上,也通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构件不语——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拾碎》一书,以中华传统建筑为论述对象,挖掘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韵味及艺术魅力,揭示了其中华传统建筑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本文参考书中内容,对中国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展开梳理。

    2025年02期 No.673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7K]
  • 《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量化实证》: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的生态营造智慧

    黄曼姝;

    <正>《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营造的量化实证》一书,探索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环境中所体现的生态营造智慧。全书共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民居研究”“生态营造”等概念,第二章阐述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生态智慧的理论体系,第三章说明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系统的控制与适应策略,第四章则以实证案例阐述其传承与新兴现象,第五章介绍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营造要素,第六章总结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的生态营造智慧。

    2025年02期 No.673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