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

关注 建筑学的危机与建筑教育的未来

  • 建筑学的挑战与思考

    庄惟敏;

    针对我国建筑学科发展的困境,从建筑学科建立和发展的本源追溯,揭示建筑学科研究人类生存本质和规律性、研究人文科技与人居特质的科学机理,呈现其作为一门古老而实用的学问,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面对当今学科发展新局面,阐释其跨学科发展,引入新技术的活力与契机。

    2025年05期 No.67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历史转折点

    顾大庆;

    近年来由于建筑行业衰退及由此引致的建筑院校招生下滑引致的一个主要改革呼吁是将5年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改为4年的非专业教育。试图证明这并不是一个解决当前困局的答案,只是触发了一个对中国现行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从专业学位制度、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毕业设计这几个角度揭示改革的核心议题,并最后指出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2025年05期 No.676 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工程建筑学与建筑教育转型

    李兴钢;张春彦;张昕楠;丁垚;张早;

    从行业、学科、教育3方面分析今日中国面临的建筑“危机”,以工程建筑学思维回应当下设计与教学中的形式游戏和单一技术理性,重新开启对学科生命力及可预期、可持续未来的讨论;结合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及建筑教学传统,明晰4年制工程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组织模式及教学安排。

    2025年05期 No.676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 转型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以南京大学建筑教育为例

    丁沃沃;

    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的转型,国家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和建设行业的情形类似,从对量的追求更多转向对质的追求。面向国家需求和市场变化,基于南京大学20多年来专注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的一点认知和体会,探讨转型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通识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硕士专业教育的核心和毕业标准。

    2025年05期 No.676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 分久必合:从建筑的“危机”到“大”设计

    阮昕;

    从设计的范围涵盖物理和虚拟的整个人居环境入手,将“大”设计师正名为区别于依靠一技之长的专家。建筑行业和教育的危机均在于将设计的本质误解为一种专业;而在万物皆可生成的AI时代,其可度量和模式化的能力已远超人类所及,“大”设计务必成为一种文艺复兴式的通识教育:“大”到不可度量,也“大”到摒弃“小我”,通过设计成就情理兼容的大雅文化。

    2025年05期 No.676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作品

  • 招商局历史博物馆及微波山公园

    <正>业主深圳市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设计团队孟岩(主持建筑师);张海君(项目总经理);廖梦君(项目经理);岳然(项目建筑师/建筑);张雪娟(项目建筑师/景观);Matt Eshleman、朱宏瑞、孙艳花、袁智威、苑瑞哲、文汀、于世垚、孙鹏程、倪若宁、吉恒纬(建筑);李冠达、高宇峰、金鑫、马曦滢、蒲瑾燕(景观);邓婷芳、何嘉敏(室内);林玲宇、林思瑶、魏天崎、万驭晴、林淑怡、刘佳笈、高晴月、张曼佳(实习生)

    2025年05期 No.676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5K]
  • “登”与“观”——招商局历史博物馆的地景重塑与空间讲述

    孟岩;

    <正>1984年清明刚过,蛇口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先生在微波山驰目远跳,豪情万丈,作《念奴娇·登微波楼》:微波楼上,雨初晴,水浸苍穹澄碧。极目纵横宇宙小,探手银河可摘。鹰掠浮云,鸥翻怒浪,何惧风雷激。掀天揭地,方显男儿胆识。梧桐山挹群峰,若游龙,直卷屯门西北。滚滚珠江南入海,洒满伶仃春色,厂舍鳞排,帆樯队列,似神蛇添翼。中华崛起,英雄豪杰辈出。

    2025年05期 No.676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5K]
  • 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

    <正>业主绍兴市棒垒球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设计团队董丹申、钱锡栋(设计总负责);周家伟、黄柯杰、于海涛(项目负责);叶山峰、朱程远、郑怡霖、张梦芸、茅呈琳、孙政和、吴晶晶、朱尔雅(建筑);肖志斌、樊启广、沈汉栋、李建立、郭佳鹏、陈培威(结构);易家松、刘佩炬、张振宇、张泽航(给排水);杨毅、易凯、路广宇、黄云舟、严艳秋、刘露(暖通);李平、冯百乐、张强、张玲燕、王斌、邓周宁、侯博开(电气);徐铨彪、曾凯、陈圣贤、许浩南(岩土);倪高俊、马健(智能化);李丹、徐维尔、王立军、张恒、张振威、吕文佳(室内);白启安、香春、蒋乾阳、张楠、张鹏飞、曹东秋(幕墙)

    2025年05期 No.676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8K]
  • 融入城市的运动社区——“云之翼”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设计

    钱锡栋;董丹申;黄柯杰;胡亦川;

    <正>棒垒球运动是棒球运动与垒球运动的统称。现代棒垒球有近百年历史,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受众,也孕育出独特的棒垒球文化。然而,国内棒垒球运动起步较晚,运动普及度较低,导致群众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棒垒球体育产业也尚不成熟,加上颇具难度的日常运维,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国内棒垒球运动的发展及专业棒垒球场馆的建设。

    2025年05期 No.676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作品_札记

  • 任大树清风带着我们设计——“扉行器”无界社区3.0实践探索

    米笑;陈永明;王世君;

    <正>1从花园、街道到大树、清风:无界社区的探索历程2012年,我们正式将工作室命名为“扉建筑”,并迁至一处约300m2的办公空间,开始了无界社区1.0的探索(图1)。自那时起,我们便心心念念想建立一个真正将美术馆与设计工作室合二为一的社区。2016年,我们在广州番禺区寻得紫坭糖厂,携手艺术家与设计师朋友们共同打造了2.0版的无界社区——紫泥十二门(图2)。这些朋友们大多为SOHO一族,市售的商品房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创造需求与生活形式。

    2025年05期 No.676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0K]
  • 双莲轩改造设计中的线索性表皮

    游航;吉宏亮;

    <正>1一种线索性表皮双莲轩是沙家浜风景区1)内一栋独立的茶室建筑。其场地四周被水景环绕,建筑北侧开阔,南侧为亲切的小尺度水景并通过连续步道与栈桥连接,西侧设有一处游船码头(图1、2)。原建筑采用歇山小青瓦屋顶,并将立柱和主要屋架饰以红漆,部分立柱底部还增加了装饰性柱础,是国内景区常见的仿古风貌建筑。看似采用木结构的双莲轩,实际为当代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只在屋面檩条与椽子上使用实木构件,以便于和小青瓦的构造交接及室外出檐的风貌表达。

    2025年05期 No.676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设计与理论

  • 理论与实践:从张永和的《作文本》到深圳南头社区中心(下)

    王骏阳;

    《作文本》的精读显示,它不仅是张永和思考“建筑学基本问题”的一个理论文本,而且包含张永和在“社会参与”和“批判性实践”方面的许多主张。通过《作文本》和以深圳南头社区中心为最新代表的张永和建筑实践具体案例的研究,旨在揭示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关系。

    2025年05期 No.676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 面向大学校园规划量形布局的空间运筹方法——以雄安大学城为例

    汪瑜娇;唐芃;方榕;孟媛;陈宇龙;

    面向大规模、多功能的大学校园,从“量”和“形”的角度解析布局方法并探索数字化的工作流。基于设计实践需求,解析校园建设量的配置并实现程序转译;利用运筹学方法将功能区布局问题转化为二次规划模型,针对场地、形态、功能拓扑、空间构型等形的问题提出算法策略。最终构建“量形互动”程序工具,并应用于雄安大学城的校园规划项目实践。

    2025年05期 No.676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 面向轻度认知障碍老人的住区环境认知研究——以认知地图为媒介

    吕飞;贾碧杨;魏晓芳;

    以认知地图为媒介,探索轻度认知障碍(MCI)老人对住区不同认知要素的认知强度。从认知地图的类别、容量、各类认知要素的平均识别频次及认知同意率4方面,综合对比MCI老人与认知功能正常老人的环境认知差异,并分析住区认知盲区。最后提出强化点线要素认知度、营造个性化差异化空间、灵活植入功能性场所等住区环境认知度提升策略。

    2025年05期 No.676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历史与理论

  • “外廊”元素在近代上海医疗建筑中的演变

    陆地;华霞虹;

    将“外廊”看作一种空间元素,通过梳理医生、建筑师和大众围绕外廊的讨论,揭示上海“殖民地外廊式”医院背后西方热带医学知识与技术的迁移,外廊在使用方法、位置上的变化,以及后来外廊如何融入现代医学与现代建筑在地传播中。展现处于室内外交界的外廊如何动态回应主流医学观念、地方环境,及身体需求的历史。

    2025年05期 No.676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格拉汉姆·哈曼建筑自主性观念的超越与局限

    叶征冰;青锋;

    格拉汉姆·哈曼的物导向本体论从形式主义理论的对立视角建构了建筑自主性观念,比较两种理论,指出它们均未选择形式的传统建筑知识,形式主义理论将之移除,物导向本体论予以超越。并阐明相较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同一性,物导向本体论的建筑自主性拓展了认识,但缺乏形式自主性在指导设计和参与到建筑批判中的作用,也成了其局限。

    2025年05期 No.676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广告·书讯

  • 《大家美育课:博物馆寻美》:“校馆合作”视域下博物馆美育功能的发挥

    李巧;周佳楠;

    <正>《大家美育课:博物馆寻美》对博物馆的美育实践价值进行了阐述,并以全球知名博物馆及其馆藏作品为案例解释了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美育功能。参考该书,本文以学校和博物馆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出发点,探究博物馆美育功能的激活路径。书中系统阐述了博物馆的美育功能,即以文物、标本、艺术品等实物为载体,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相较于教材中的图文描述,实物资源具备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美的具象认知。

    2025年05期 No.676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