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晓伟;刘德明;夏柏树;张龙巍;
探讨方案阶段全民健身中心自然通风系统建构的流程及方法。选取全国范围内48个典型全民健身中心,建立调研数据样本库,归纳提取典型空间模式。对全民健身中心大体量建筑空间进行单元分区,基于形态学矩阵的方法对形态因子进行分区植入,通过分区系统的整合实现自然通风系统的整体建构。结合CFD数值模拟技术展开实践探讨,验证自然通风系统的有效性。
2020年S1期 No.2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7K] - 冷红;孔凡秋;袁青;
从规划视角出发,构建"空气质量-城市用地特征"的研究框架。空气质量分析部分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模拟和空气污染源理论影响范围分析。城市用地特征研究是针对不同空气污染分区开展用地面积比例、布局方式和集中度分析。选取典型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应用研究框架进行实证分析,总结现阶段影响哈尔滨市空气质量的城市用地要素,并提出相应规划引导。
2020年S1期 No.21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2K] - 刘鹏;张群;魏友漫;
高大空间类建筑的专业交叉点多、运行能耗量巨大,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行阶段的节能工作混淆、脱节现象严重;为了解决建造及运行阶段因节能设计工作责任不明、任务不清而造成的高能耗问题,以末端用能分布为研究切入点,结合文献资料数据,总结其用能分布特点及表现特征,梳理控制环节、影响因素、参与主体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组织分工为研究方法对设计、建造及运行过程中的节能工作进行细化,进而明确此类建筑节能路径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建立节能设计管理模型,以期为此类型建筑的节能设计提供清晰有效的工作思路。
2020年S1期 No.21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 张弘驰;唐建;郭飞;路晓东;
大连历史街区高密度特征愈发明显,景观轴线和绿地逐年消失,热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基于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出其热岛强度(UHII)为5.257℃,为了制定城市设计的热岛缓解策略,计算了迎风面积指数(FAI)、可视天空系数(SVF)、植被覆盖度(NDVI)、不透水盖度(NDISI)等城市与建筑形态指标;分析了它们与UHII之间的定量关联。据此提出恢复历史景观轴线兼做通风廊道、建设透水地面和立体绿化,从而改善历史街区景观及宜居性的热岛缓解策略。对定量研究建筑形态、改善高密度城市热环境、提升历史街区空间品质和活力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2020年S1期 No.21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8K] - 郭聪;付洁;郭宗和;赵金宝;
阐释了基于使用者行为模式和建筑物理环境的主客观双重判断机制的相关概念,将传统民居建筑热舒适性因素归类为建筑形态特征、室内物理环境性能和使用者主观满意度,实现参数量化,并提取适用于传统民居热舒适性提升的关键参数,构建综合评价框架,开发可视化表达工具,为传统民居建筑改造的综合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S1期 No.21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 毕雪皎;杨崴;陈译民;
气候适应性形态可变建筑能有效利用气象资源,在运行阶段降低运行能耗、提高舒适度。但由于可变体系的构造和运动方式较为复杂,形态可变建筑在物化阶段往往存在制造困难、成本过高等问题。研究根据气候适应性形态可变建筑的生命周期特征,归纳了实现可能性、维护便捷性、变形效果、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这5项评价指标,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流程和方法,并将其用于2个典型实例的评价。结果表明,使用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的生命周期性能评价方法来辅助设计,有利于权衡变形策略的利弊,进而促进气候适应性形态可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及推广应用。
2020年S1期 No.2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8K] - 刘学卿;刘拾尘;刘晗;艾勇;陈秋瑜;
以鄂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中的被动式自然通风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CFD技术对传统民居空间设计和空间通风规律进行挖掘。首先,利用FLUENT软件计算了传统民居建筑室内外风环境的特征,并且通过实际调研所测量的数据来对模拟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验证,从而证明CFD模拟软件的可靠性,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价总结。然后对弯水和槽门住宅进行优化开窗设计,观察其通风性能的提升程度,并总结分析,希望能客观真实地揭示鄂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通风特点,并将这些传统经验和智慧进行继承和更新,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2020年S1期 No.21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 王超;张伶伶;吕宵;
针对目前国内形体节能导控指标相对缺乏的现状,采用参数化工具构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常见的4种形体拓扑结构,通过能耗模拟分析揭示出F0/S指标与单位面积能耗存在明显的线性关联特征,提出形体表面积指标控制方法;通过对限定容积条件下的高大空间形体的能耗极值分析,发现建筑形体表面积与同体积球缺体表面积的比值可以体现其能耗趋近最低值的程度,由此推导出形体紧凑度评价指标,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形体节能优化设计提供可量化的评估依据。
2020年S1期 No.21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2K] - 李斌;康可歌;
以上海市S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对象,运用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方法,通过问题确定、更新设计、更新实施、评价反馈和反思总结5个阶段,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验证参与式行动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探索其理论和实践价值。
2020年S1期 No.21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6K] - 卫大可;李熙;程雨濛;
为了适应日益提高的适老性环境建设要求,我国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要求在住宅和老年人建筑中设置可容纳担架电梯。但由于缺少全国统一的轿厢尺寸参数,无法为可容纳担架电梯的设计选型提供明确依据,给国家标准的执行带来阻力。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实验论证的方法,分析影响可容纳担架电梯轿厢尺寸的主要因素,验证并确定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轿厢尺寸参数,依据论证的结论,为完善可容纳担架电梯的轿厢尺寸国家标准提出具体建议。
2020年S1期 No.21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 王小荣;刘也;贾巍杨;
天津是全国继上海、北京后第三大老龄化城市,老龄化速度的增长、养老资源的欠缺,对其养老体系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智慧社区、智慧居家养老的发展成为新的希望。结合对天津市既有社区老年人智能需求与认知的研究,提出智慧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以及智慧居家养老的社区虚拟服务平台构建模式探索,对社区服务平台层系统进行模块细分,并提出各终端层设备间的协作关系。
2020年S1期 No.21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戴靓华;周典;韩国庆;
佛教的终极关怀和慈善思想,与养老之间有天然的渊源。依托宗教建设养老机构是多元化养老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本佛教的社会化与习俗化,使其在推进养老事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对日本历史上佛教慈善机构养老功能的梳理和对佛教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及其现代转型的分析,结合针对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养老机构的案例研究,提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发展策略。
2020年S1期 No.21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 张健;苏玉;吕元;
健康中国公共服务体系建构的背景下,养老设施服务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通过深入解析北京通州地区养老服务驿站功能构成及服务面向,提出适应不同照护程度及个性化需求的养老服务驿站功能类型及相应的设计策略,为终端养老设施的精细化服务提供空间设计依据。
2020年S1期 No.21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 马源鸿;邹广天;邵健伟;
运用文献综述、归纳演绎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阐述了社会设计理论的起源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了基于社会设计理论的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变革。结合案例,从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及多元共赢角度提出了优化社区安老服务设施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提高我国城市社区综合养老服务设施策划和设计的水平,并希冀建筑师在建筑策划与设计中从社会设计的视角思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与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
2020年S1期 No.21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 王浴安;赵希;张键;翟建宇;荆子洋;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在即,为支撑国际高端赛事体育场馆无障碍环境营造,通过分析国内外通用规范和赛事指南的设计参数要求及空间关系,对大型体育场馆的无障碍核心空间展开研究,按无障碍流线分别对停车场、建筑出入口与门厅、通道和门、坡道、电梯、座席、卫生间等空间的设计理念、空间尺度和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推动我国体育建筑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落实。
2020年S1期 No.21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 王诗琪;梅洪元;
在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研究中引入恢复性环境理念,运用扎根理论和实态调研的方法,从空间本身和使用者个体属性两方面探究影响寒地大学校园空间感知恢复性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恢复性设计启示,以期通过人工空间的恢复性设计弥补寒地自然资源稀少的先天缺陷,使大学生注意力得到有效恢复,达到舒解压力、延缓心理疾病发生的目的,从而促进其高效学习和身心健康。
2020年S1期 No.21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 王墨晗;梅洪元;
基于循证设计理论及方法,以我国东北的9座大学校园为实证样本,探究可感知的气候与建成环境对冬季体力活动(PA)的综合作用,进而从PA促进的角度提出寒地健康校园的设计策略。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季节性转换场地功能、人工隔离或调节冬季不良气候、增强场所可达性和有控制地进行冬季绿化等一系列设计策略。
2020年S1期 No.21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 党雨田;庄惟敏;常强;
靠崖窑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一种传统建筑类型。从乡村文化复兴和绿色建筑的角度探讨了靠崖窑的研究价值,以靠崖窑最重要的立面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洞口形态、立面形式与组成构件、窑面与室内空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出传统靠崖窑的立面特征、建构逻辑和发展趋势,对未来窑洞复兴的立面设计与改造提供参考。
2020年S1期 No.21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0K] - 郑志明;焦胜;熊颖;
城乡文化资源名录正逐年增多,文化资源保护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如何避免盲目性、碎片化保护,而对资源进行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成为当前紧迫问题。在解析川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构成基础上,利用GIS空间统计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因素3方面解析形成原因,提出"点-轴-群"保护格局、特色文化保护单元、区域旅游协同等保护措施,探索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法和策略。
2020年S1期 No.21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 陈斯亮;
从建筑技术视角出发,在实地调研和对大木匠师访谈的基础上,对鄂西咸丰地区土家族吊脚楼穿斗架的一般知识、构造做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南方穿斗架技艺整体特征的研究起到推进意义。
2020年S1期 No.2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 曾琳莉;赵春兰;高政轩;
主要从汉文化、藏文化、原始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互动的角度,结合空间的历史变迁,以泸沽湖岸的摩梭古村格萨古村落为例,解读摩梭民居中以祖母屋为核心的家屋空间。将祖母屋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以男女柱及上、下火塘为代表的性别文化空间、作为祖母屋"心脏"—神龛的汉藏文化互动空间、冉巴拉-下火塘呈现出的原始宗教文化与藏文化的交融空间、反映社会秩序的座次文化空间、映射出原始祖先崇拜思想的生死门空间等多个细部空间分别加以论述,并结合具体案例对祖母屋内的空间变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多元文化因素在祖母屋建筑内部空间上的表达以及辨别它在摩梭民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
2020年S1期 No.2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李伯程;阳志竺;阴帅可;
武昌古城是典型的传统山水城市,山水要素是城市风景营建的主要物质载体。通过梳理武昌古城营建脉络,阐明其因借山水形胜的人文风景体系伴生于古城营建历程之中。武昌古城风景组织与营造是基于各时期对山水形胜不同的认知与利用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山水为城市边界;唐宋时期,以山水为城市景观节点;明清时期,以山水为城市骨架。最终形成以山水为底、古城为界、道路为纲、楼观为标高的城市风景体系,进而明晰武昌古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风景特色,以期为城市特色空间记忆与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0年S1期 No.21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姜雪;赵天宇;
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从系统性、连通性及层级性3方面解析现状绿道网络空间,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确定生态、文化、游憩、产业等网络节点、连接关系及辐射范围等组织形式,结合GIS平台完成绿道网络资源筛选、评价、模拟、优化绿组织,从"绿道网络+全域旅游"角度提出规划构建实施机制,为旅游小城镇绿道资源整合与网络化发展提供支撑。
2020年S1期 No.21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1K] - 王歆;
飞来峰是杭州最古老且具影响力的一座"桃花源"。峰北冷泉溪、峰南流虹涧绕峰东流,在飞来峰东北角汇入西湖最大的上源—金沙涧。冷泉溪和流虹涧沿岸分布着灵隐寺和天竺三寺,它们把飞来峰改造成一片有别于城市的佛国、"桃花源"。以冷泉溪的历史景观变迁为研究案例,结合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的成果,揭示"桃花源"景观营造的具体策略和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情况。
2020年S1期 No.21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 杨博文;韩西丽;
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痕迹,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业遗产的利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并逐渐转为人们日常娱乐活动的场所,但我国大部分工业遗产改造区都有着相似的问题,部分区域开发投资较大却空旷无人。以深圳市华侨城OCT-LOFT创意文化园为研究地,调研统计了内部42个区域的人数、公共服务设施等数据,结合实际园区的活动状况,对华侨城OCT-LOFT创意文化园内的环境设施变量对空间活力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解读,研究结果对调整工业遗产区空间活力热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0年S1期 No.21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 张宇;华乃斯;
聚焦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分析其相关理论在日本的建筑领域的积极作用,梳理其缘起与发展,从理论普及、实践措施、实践效果3方面解析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机制,并针对住宅建筑、校园建筑、公共空间3个空间类型提出基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设计策略。进而对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相关理论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前景进行分析论证。
2020年S1期 No.21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1K] - 李哲;拓晓龙;景一帆;李严;姚旺;
暗门在明长城沿线各镇普遍设置,与"关""口"共同构成3级跨境交通设施。研究以在建的世界首个明长城全线无盲区图像与三维数据库为基础,在遗存相对丰富的蓟镇明长城沿线发现、定位、踏勘、测量53座暗门,首先依据形制、构造进行归类分析,再结合明代善本舆图和方志史料,分析暗门的选址布局规律、功能分化,并比较蓟镇暗门与宣大、延绥等防区的数座暗门,以数字化测量记录与跨地域比较填补古代军事建筑的暗门研究缺环,有助于将长城沿线跨境交流秩序带更全面地揭示出来,以支撑"长城沿线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建设。
2020年S1期 No.21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5K] - 王珍珍;陆琦;刘国维;
以明代广东海防卫所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规划特征研究出发,以方正平面、网状道路和择中而立的外在空间形态,以及微观层面上的卫所营房营造模数和中观层面上的街巷网格营造模数为基本特征进行探讨,以丰富明代海防卫所营造体系及城市营建的系统性研究。
2020年S1期 No.21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7K] - 孙宇;王耀武;戴冬晖;
在全球通过街道重塑缓解城市环境和公共健康压力的语境下,对我国街道为全面应对城乡扩展和经济发展需求所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首先从思维意识、空间供给和运维管理3方面,探讨我国街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再通过解读国际上涌现的街道发展新理念,以及理念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践行策略,分析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从思维转变、品质提升和管理创新等角度,提出实现我国街道活力发展的策略建议。
2020年S1期 No.21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 黄杰;周静敏;
从住宅灵活性的概念入手,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极限型、中立型、开放型、增长型、融合型等5种灵活性住宅的类型特征。结合开放建筑层级理论,建立灵活性住宅的层级体系,并对比分析灵活性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和不同因素下的差异,为住宅的多样性发展及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020年S1期 No.21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 胡斌;纵旻清;吕元;张健;
从站城一体视角入手,梳理地铁建设中地下遗存展示现存的"‘站-城’文化脱离""规划设计被动""空间属性丢失"3大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先驱性案例归纳分析,提出"一体化展示利用"理念,总结出"多元融合的新型城市综合体""与地上一体化开发的城市文化微中心"和"展陈小型遗址或出土文物的考古车站"3种展示利用设计策略。并在适用对象、空间组织、功能布局和展陈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为缓解地铁建设与地下遗存展示利用的矛盾提供借鉴。
2020年S1期 No.21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0K] - 王俊杰;陈启;
考察了中国北京(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6个大区的建筑设计院在成立初期的情况,指出"苏联模式"对新中国的建筑设计院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0年S1期 No.21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苗志坚;庄惟敏;陈剑;
针对复杂公共建筑"前策划-后评估"全过程中利益相关方众多、决策意见多样且意见集中难、需求与创新联通转换不精确等问题,引入质量功能扩展方法。将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作为整个流程的延续脉络,从需求的获取、识别到特性转换、方案落实,建立全过程运作管理方法。以实现需求导向的设计创新为目标,探讨该方法在大型复杂公建项目中的应用和操作方法。
2020年S1期 No.21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 赵亚敏;辛善超;孔宇航;
以时间为线索,回溯了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对传统建筑建造体系转化历程。对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重要学术理论、重要实践等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厘清现代建筑对传统建造体系转化方式与观念的变迁,归纳各阶段转化的主要倾向,指出对传统建造体系的转化是构建现代本土营造观的重要方式。
2020年S1期 No.21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 李杨文昭;柳肃;肖灿;
文献计量学指导下,以《建筑学报》等6本建筑学期刊收录的与乡建相关的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对建国以来乡建研究脉络进行阶段性分析,并以1949年至1978年为时间切片,得到建国早期乡建研究科学知识图谱。梳理乡建研究脉络的同时,通过历史背景的结合,剖析建国早期乡建研究的知识结构及演变机制,解读由权力控制产生的乡建研究的主要问题,阐述乡建研究中理论研究对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
2020年S1期 No.21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