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春华;
<正>当代的中国建筑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经历了35年,这是中国巨大变化的35年,也是建筑业黄金时代的35年。"太平盛世大兴土木",35年来,建筑业中的房屋建筑共竣工了313亿m~2,是现在存量房屋建筑面积的70%以上。这种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建筑业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什么呢?首先是拉动了GDP。35年来GDP增长了142倍,我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筑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35年来中国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对投资有明显的依赖性,建筑业使投资得以物化;第二,直接服务于快速的城镇化。我们现在的城镇化率是52.6%,这是统计意义上的城
2014年Z1期 No.55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2K] - 周畅;
<正>《建筑学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界内第一本学术性刊物。1954年创刊以来,虽经历坎坷,饱尝风雨,但她却顽强地走过了60年的道路。今天,我们在回顾60年的风雨兼程时,有悲伤也有欢乐,有痛苦也有幸福,更多的则是对这本刊物的一种守望和坚持。这本刊物凝聚着几代学报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无数建筑学人的渴望与期盼。60年来,《建筑学报》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建设方针,增进建筑学术研究,宣传报道设计作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现任主编,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要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建筑学报》发展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表示衷心
2014年Z1期 No.553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8K]
- 李华;
通过对1954-1991年间《建筑学报》各期理论性文章的阅读,试图对当时理论讨论的关注点、主要议题、共同点与差异,以及理论术语的状况,做一个历史的回溯和线索的梳理。以此为基础,在勾勒其间的坚持与变化的同时,希望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建筑理论在知识和基本观念形成上的一些特点,并指出1980年代中是中国建筑话语发生转变的一个节点,它既与社会政治史的划分不同,也不与建筑知识构成的转变同步。
2014年Z1期 No.553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章明;张姿;
以1978-2014年的《建筑学报》为参照系,从传统价值、地域价值、创新价值3个方面梳理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文化价值的建构过程。
2014年Z1期 No.553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周榕;周南;
60年来的《建筑学报》封面图像提供了一个观测中国现代建筑价值叙事演变的窗口,数据分析显示,学报从创刊至今,其封面图像在形式策略、叙事主题、内容类型、价值视角、属地分布、作者权重等6大方面历经多次重大的系统更变与重建,并形成了当下以理性、现代、小叙事为特征的学报封面图像的价值范式认同。这一范式与中国当代建筑主流价值范式具有同构性。
2014年Z1期 No.553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胡恒;
介绍当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大事件——1982年完工的香山饭店,指出从1980-1992年,《建筑学报》的相关文章有15篇之多,这一系列文章,是对该建筑事件的记录,还折射出这12年间中国建筑语境的微妙变化——这是一个"现代主义"观念向中国本土移植的艰难过程。
2014年Z1期 No.553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刘东洋;
通过重访同济教工俱乐部的设计者、拍照者和见证人,参阅了相关文字资料以及1958年6月《建筑学报》上所刊登的5张黑白照片,试图在重构该建筑多彩调的过程中,引出一段近60年前现代建筑与上海郊区基地相遇的故事来。
2014年Z1期 No.553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诸葛净;
追溯1980年前后《建筑学报》等期刊中围绕"民族形式"讨论的话语与实践,揭示历史知识、建筑实践与理论话语如何相互影响,塑造出以"院落/庭园""空间序列"等为核心的,符合现代主义建筑观念的"中国建筑传统",并指出它所体现出的1980年代前后,历史、设计与理论3个领域间的交织关系,以及由建筑师所主导的这场讨论对1980年代以后这3个领域的状态所带来的影响。
2014年Z1期 No.553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赵越;
以《建筑学报》封面为切入点,指出我们对大跃进时期建筑认识的局限性,并试图通过对其中有关人民公社的内容的思考扩充这一认识,揭示意识形态和制度所具有的创造力及其现实意义。
2014年Z1期 No.553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唐克扬;
建国初期的《建筑学报》将注意力投向两个主要的宏观领域:意识形态和经济建设。但对重要设计细节,尤其是对民用建筑标准的讨论依然不可避免地触及了仍在建立中的新建筑学的基本问题,这些名义上中立的技术讨论把传统生活经验和现代建筑中习见的大生产体系联系在一起,沟通了宏观和微观的领域,同时暴露了二者本质上的矛盾,构成学科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2014年Z1期 No.553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刘亦师;
研究《建筑学报》创刊的历史背景,集中论述其在1954年的发展及其与诸多历史事件及人物间的联系,讨论该刊在新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2014年Z1期 No.553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耿士玉;沈旸;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数据统计方法,对已出版的540多期《建筑学报》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筛选,甄别出诸如"民族形式""住宅"等词条,并辅以相关的统计分析图表,描述这些词条在60年间出现和演变的大致过程,勾勒《建筑学报》建筑话语的流变概况。
2014年Z1期 No.553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关肇邺;张锦秋;王小东;何镜堂;马国馨;崔愷;张钦楠;邹德侬;鲍家声;王建国;赵辰;梅洪元;庄惟敏;黄印武;李立;金秋野;张烨;刘亦师;黄汉民;吴钢;祝晓峰;王振飞;
<正>读者、作者之于一本杂志的作用不言而喻。为更立体地呈现《建筑学报》60周年的发展,我们特邀请部分60年来在"学报"不同时期的读者亦或说作者,共同进行了一次笔谈——回顾他们与"学报"的情缘,讨论他们对"学报"的期望。他们中既有从创刊就开始阅读收藏"学报"的老读者,也有中年、青年读者,又都从读者变成了作者。尽管年龄和经历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始终在关注和支持着"学报",与"学报"之间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见证了《建筑学报》60年走过的历程。
2014年Z1期 No.553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7K] - 彭华亮;
<正>从1955年到1969年这段时期,我在《建筑学报》编辑部工作了整整15个年头。这15年中,往事件件,历历在目,令我终身难忘。抚今思昔,不禁感慨丛生!"三停"和"三复"《建筑学报》是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1953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时,同时组成了第一届《建筑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为梁思成,副主任为汪季琦、朱兆雪,编委有林徽因、陈伯齐、莫宗江等13位专家,编辑为章宏序、葛毓麟。在梁思成和汪季琦的领导下,第一期创刊
2014年Z1期 No.553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 范雪;
<正>2002年9月,学报完成了编委会换届工作,成立了第6届编委会(延续至今),周畅秘书长出任主编。这标志着学报又一个新时期的开始。随着共事多年的前辈张祖刚、齐立根、顾孟潮、曹达那一年的先后退休,不觉中我突然由编辑部最年轻的一员成了元老,随后被任命为编辑部副主任,从此和周畅一道担起了学报编辑部的领导重任。学报的编辑团队一直以来都是以精干著称,尽管也有盛有衰,但是最盛时也超不过10人。记得当时科协对所属学术期刊的要求是月刊的专职编辑不能少于7人,而我们总是达不到,在年检时经常
2014年Z1期 No.55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6K] <正>~~
2014年Z1期 No.553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陈薇;
以2004-2014年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相关成果、重要国家课题开展情况为分析对象,提出:中国建筑史学自营造学社以来,经历"起""承""转"而进入"合"的阶段。论文概括的整合、拟合、契合和集合的研究动向,既是对近年中国建筑史学发展的洞察,也是对未来走向的探讨。
2014年Z1期 No.55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9K] - 赖德霖;
针对目前有关中国建筑史学史的研究多强调西方建筑学术和历史观念的影响,即现代性,而对传统学术的影响和价值则有欠重视的现状,文章拟在20世纪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脉络中重新审视中国建筑史学的形成,一为揭示传统学术在这项研究中的表现和影响,二为认识乐嘉藻、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和林徽因等先驱的成就提供新的视角,三为促进学界进一步思考先驱们当年曾经面对的问题,从而在寻求现代建筑的中国特色的同时,发现传统建筑史论述中可资借鉴的中国性。
2014年Z1期 No.553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1K] - 冯江;蒲泽轩;
介绍了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在担任中山模范县训政委员会主席期间所展开的唐家湾实验。中山模范县在唐绍仪的家乡唐家湾筹建与港澳竞争的中山无税港,并将县治从石岐迁至唐家,试图将乡土村落唐家建成为一座现代田园都市。部分唐家祠宇被用于政府办公,私家园林小玲珑山馆被捐作公园。唐家湾实验未能成功,但唐绍仪将宗族空间转变为城市空间、将宗族村落建设为田园都市的努力,是民国时期空间现代化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
2014年Z1期 No.553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0K] - 肖旻;
自1980年代以来华南民居研究主要的取向包括以方言民系为基础的研究、营造技术的调查研究以及当下与华南研究结合这几方面。文章梳理了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通过一系列对民居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思考和评论,揭示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中技术与文化关系、传统建筑作为"地方性"知识探索中的问题。
2014年Z1期 No.553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3K] - 杨煦;
通过对建筑空间布置和宗教供奉配置的考察,揭示了普陀宗乘之庙并非是简单地对其原型——布达拉宫的仿造,而是出于政治目的进行了各种变更和独创。在这一过程中,达赖的象征元素有所弱化,有利于清帝方面的宗教叙事则被映射到建筑实体上,重新建立了一套象征结构,从而具象地阐释了乾隆帝心中理想的王统观定义,同时,采用向心化空间模式对藏式建筑的"都纲法式"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帝国样式。所有这些象征性处理均非明确直白的表达,而是通过宗教阐释和建筑空间布置进行的抽象转译。
2014年Z1期 No.553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1K] - 蒋雅君;
试图从官方背景的博物馆作为一种"现代性"计划的现实切入,重思台北"故宫博物院"宫殿式建筑背后所支撑的"复古主义"思潮之"现代思维"。书写主轴乃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建筑设计与发展历程为经,文化认同变迁为纬,以对二战后国民党政权的"中华正统"文化论述形构空间的表征的分析、讨论宫殿式建筑外表的故宫建筑之文化内涵,继而讨论1990年代以来"新国族工程"与故宫的品牌化之路对"正统"思路的反思与消解,从而凸显台湾不同历史时势所铸造的现代性经验。
2014年Z1期 No.553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9K] - 张剑葳;
在明代手工业集大成发展、新建筑材料运用、金属建筑竞相出现的社会图景下,以咸阳铁塔为例分析金属建筑的项目运作。并揭示在建造中,铁壳与砖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构造结合,表达了凝聚宗教象征意义的材料,最终实现金属建筑的象征性。
2014年Z1期 No.553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4K] - 刘涤宇;
通过重读1930-1950年代中国学者梁思成和西方学者布林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成果,重新审视从历史图像到建筑信息这个环节的关键问题,包括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评估历史图像素材使用的局限与潜力,以及历史图像的细节辨识与空间尺度还原的问题。
2014年Z1期 No.553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0K] - 顾凯;
介绍了16世纪的明代江南园林中曾一度常见"桧柏亭"的特殊营造,其不仅被视为建筑景点,而且被赋予深刻的文化意义。这在吴宽宅园中出现原型,在苏州"拙政园"、松江"东庄"中已有成熟体现,并在《遵生八笺》中得到总结。对这一造园细节的现象、意义及其消失原因的探究,可以更细腻、清晰地认识到今日业已消失的明代中期江南园林的特点,以及17世纪的晚明江南园林中所发生的深刻转变。
2014年Z1期 No.553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6K] - 王凯;
回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中国近代社会观念和文教制度剧变的特定背景下,"建筑"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以及社会大众观念话语中的历史性出现的过程,并试图多角度全方位地阐明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是"如何可能"的。以词语或概念为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希望以词为镜,折射出宏观的社会观念史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变迁。
2014年Z1期 No.553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3K] - 刘妍;
力图在审视19世纪建筑史学与建筑思想大环境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詹姆斯·弗格逊(James Fergusson)——19世纪下半叶英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史作者,亦是最早的中国建筑的书写者之一。通过对其艺术思想、历史观与世界观的梳理,可以找到他对于东方建筑的认知与价值评判的思想根源。并力图客观地评价他思想中的时代先进性与矛盾性,以及对于后世的东方建筑研究的影响。
2014年Z1期 No.553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6K]
-
<正>~~
2014年Z1期 No.553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正>2014年金秋十月,BIAD迎来了六十五周年华诞。六十五年薪火相继,六十五载砥砺前行,BIAD六十五年的历史,是一部"见证共和国发展,扎根成长于首都,员工情系企业"的浓缩画卷。六十五年的光辉历程,承载了几代BIAD人的光荣与梦想,蕴积成超越时空的永存,凝聚为BIAD六十五周年庆的主题:"承继、责任、梦想"。
2014年Z1期 No.553 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正>重庆市设计院(CQADI)系甲级勘察设计和工程咨询单位,始建于1950年,拥有建筑、市政、勘察、城市规划等10余项国家甲级资质。并通过ISO9001:2008质量认证(00113Q25213R3M/5000)。人才济济:现有在职职工近1200人,拥有各类注册人员近230人。业务广泛:专业设置齐全,业务范围包括建筑、市政、勘察、城市规划、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设计及施工、工程监理、建设科技开发及成果转让等。技术优势:主持及参与了一批国家和地方标准的编制。特别在山地建筑与规划、乡土建筑与地城文化、山区地基基础、边坡支护、地质灾害治理及深埋地下室防水技术等方面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2014年Z1期 No.553 17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9K] <正>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知名大型国有勘察设计机构,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深厚底蕴,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寒地建筑设计与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积极参与本土建设实践的同时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历经五十余载发展,综合实力跻身国内同行前列,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辉煌成就令业界瞩目。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业务领域涵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市政交通设计、环境与景观设计、工程勘察、工程监理、工程咨询与项目代建等;800余
2014年Z1期 No.553 176-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正>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充分依托高校优势,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发展模式,坚持两观三性的创作理念,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凝聚起一个和谐创新型团队,创作出一大批国家标志性建筑,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设计之路。
2014年Z1期 No.553 178-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正>60年风雨同行共谱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华章传承建筑文化,以完美的创意和先进的建筑技术,将古典与现代、艺术与商业、舒适与功能、美感与科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秉持绿色设计价值观,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和超凡的魅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推动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Z1期 No.553 18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正>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TJAD)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依托百年学府同济大学的深厚底蕴,TIAD确立自身明确的发展方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进取,用高品质的设计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取得一席之地,全力打造建筑研究、设计与实践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上海历经桑沧却充满活力的都市文化也赋予同济设计集团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以及多元、自由、创新、包容的学术精神和创作氛围。"同济设计"近年来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完成多个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项目,其中如上海中心、援
2014年Z1期 No.553 182-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正>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院",英文标识CADG)隶属于国资委所辖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中央直属设计公司,后经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原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合并组建的一家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中国院秉承优良传统,始终致力于推进国内勘察设计产业的革新发展,将成就客户、专业诚信、协作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内建筑设计行业中影响力较大、技术能力较强、人才汇聚较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设计企业。
2014年Z1期 No.553 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
<正>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2年,是建国初期国家组建的六个大区甲级建筑设计院之一,是西北地区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甲级建筑设计单位,现隶属于500强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现有职工130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高级工程(建筑)师464人,工程师322人。全院共有一级注册建筑师108人,二级注册建筑师9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100人。可承担各类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城镇居住小区
2014年Z1期 No.553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正>广州市设计院组建于1952年,是国内首批甲级勘察设计单位,原国家计委确定的全国旅游旅馆设计4个指导性设计院之一,以设计勘察为核心业务。拥有工程设计建筑行业甲级、建筑智能化专项甲级、市政道路专业甲级、市政排水专业甲级,工程勘察甲级,工程咨询甲级,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市政行业乙级,施工图审查、房屋安全鉴定、特种设备(压力管道)设计等多项资质。
2014年Z1期 No.553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正>建设地点:上海市四平路1230号竣工时间:2011年基地面积:6.97 ha建筑面积:64522m~2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向。这种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研发能力,得益于TJAD长期以来科研、教学与实践紧密互动的品牌基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当面临着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转型、竞争格局改变等重要战略机遇时,保持行业的引领地位是同济人不懈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立足自身发展,避免单纯的规模扩张,以创新和技术为先导,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
2014年Z1期 No.553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正>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简称"标准院"),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创建于1956年,前身是国家建委标准设计院,2000年转制为中央科技型企业。标准院是中国城乡建设领域业务广泛、实力较强的综合型科研、设计与技术服务企业之一,也是一家集建筑标准与标准设计、城乡规划、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地下空间与人防、抗震隔震、绿建节能、建筑产品应用研究与产品认证、BIM研究与应用、建筑软件研发与推广等于一体的高端技术集成服务商,在建筑行业享有很高声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
2014年Z1期 No.553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
<正>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为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2010年11月,获教育部批准进行改制,于2011年1月5日改制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5000万元。2011年11月,被批准成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于清华大学深厚广博的学术、科研和教学资源,作为建筑学院、土水学院等院系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基地,我院十分重视学术研究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规划设计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2011年,被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审定为"全国建筑设计行业诚信单位"。2012年
2014年Z1期 No.553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