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宇航;王安琪;
针对当代中国建筑语境下传统基因系统性缺失的现状,以转译与重构的视角对古代合院进行精读,探讨其内在图式、生成机制与建构方式,并对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实践案例进行解读;讨论基于合院原型的重构设计策略与方法,构建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意义世界。
2023年02期 No.65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3K] - 张春彦;王玫;
通过梳理敦煌壁画中“建筑-人-环境”整体关系的图绘方法,分析中国传统环境整体观图式的形成过程,进而解析以舆图为代表的图式表达特点,归纳为“时空拼贴与并置”“客观要素再现与主观要素感知”2个方面;以李兴钢“胜景几何”理论为例讨论传统环境整体观及图式的转译路径,为传统营建智慧的传承与转译提供新的视角。
2023年02期 No.651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0K] - 金秋野;高蕾蕾;李力维;
园林的发展历程中空间压缩、抽象化和居室化的倾向一直存在;通过对园林核心空间要素的分析,提出“空间的园林性”问题,以居室化的庭园为参考系,从空间和身体性两个方面,指出没有自然资源的现代居室,依然可以拥有“园林性”,并结合设计实践,指出“九宫格设计方法”在塑造空间复杂性方面的特殊价值,探讨如何在居室设计中用多孔空间实现“眼前有景”的内蕴视野。
2023年02期 No.651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6K] - 钱晓冬;沈旸;殷悦;
针对园林的阅读在建筑学视角下常以空间形态为基础,易忽略历史时空联系的问题。以留园为例,提出一种景象阅读的方式,分析在历史场景中,相关景象营造的呈现及初衷,试图解析景象在演变中的原真趣味,为当下的阅读提供一种更为本质的切入点。
2023年02期 No.651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2K] - 毛华松;尹子佩;
雅集作为典型古代文人园林活动的记录与呈现方式,是影响中国园林符号、空间范式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动因之一。基于古今雅集相关观念的梳理对照,明确了雅集的概念及其风雅性、交谊性和文学性的特征,进而基于秦汉至明清的雅集诗文与绘画构建艺术信息库。围绕雅集组织方式“从礼仪型到交谊型”和活动场所“从厅堂建筑向园林风景”两条变迁主线,归纳雅集文化对园林空间的影响,对丰富中国园林空间演进历程的历史认知,理解园林造景的文化内涵,有创新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
2023年02期 No.651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7K] - 喻梦哲;杨晨艺;陈斯亮;
基于隆兴寺塑像系统与建筑群组尺度关系彼此恰合的现象,作图求证了匠师以塑像面宽为基准、以佛心白毫等位置为起点构成格网,并借助同心圆、等分角等辅助线控制建筑平、立、剖面关键折点的假设。研究揭示了一种有效协调建筑、塑像间复杂关系,并易于被后世工匠掌握的构图方法,阐释了古代营造过程中“数形义结合”的一体化思想及象天法地的哲学观念。
2023年02期 No.651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8K] - 贾亭立;宝璐;沈旸;
突破以往对琉璃门的关注多集中于单体层面,而将紫禁城琉璃门作为一个巨系统建筑组群中空间组织关系的重要节点,作为一个群体予以系统观察;通过对紫禁城内136座琉璃门形制特征与空间分布的研究,在群体规划层面探讨琉璃门营造所体现的空间观念和礼制思想。
2023年02期 No.651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8K] - 董书音;
以解木技术的变迁作为线索,从云南翁丁村佤族谷仓在1960-2015年间的形态与构造变化出发,勾勒一种快速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建造技术变化路径。研究基于3个典型建成案例的测绘分析,展现不同解木技术条件下,地方传统建造策略与建筑特征的适应性演变进程。并通过不同案例间的构件形态与构造技术比较,解读地方工匠是如何运用已有知识体系,积极应对工具转变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原有的地方营造传统进行适应性变革。
2023年02期 No.651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8K]